您现在的位置:首页>19经典>文章详情

体现生活美学的句子摘抄

2024-09-14 19:42:49本站原创 -人已围观

体现生活美学的句子摘抄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体现生活美学的句子摘抄,以及美的历程佳句摘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美的历程佳句摘抄
  2. 农村生活小桥流水的唯美句子 (精选40句)
  3. 50字美文摘抄及点评

[One]、美的历程佳句摘抄

1.美的历程的经典段落摘抄

已解决问题收藏《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段落,美的历程,句子迷﹨﹑惘﹏回答:1人气:1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已解决问题收藏《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段落,美的历程,句子迷﹨﹑惘﹏回答:1人气:1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已解决问题收藏《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段落,美的历程,句子迷﹨﹑惘﹏回答:1人气:1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具体的历史充满偶然,包括个人才能的偶然,从来不可能像理论逻辑那样整齐。

已解决问题收藏《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段落,美的历程,句子迷﹨﹑惘﹏回答:1人气:1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具体的历史充满偶然,包括个人才能的偶然,从来不可能像理论逻辑那样整齐。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

具体的历史充满偶然,包括个人才能的偶然,从来不可能像理论逻辑那样整齐。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

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本人想当初暑假自己写的,希望能帮到你~

——读《美的历程》之楚汉浪漫主义有感

静静地阅读,我徜徉在楚汉的浪漫主义之中,无论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那充满着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的巫术文化体系,还是秦承汉制、独尊儒术的汉朝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所表现出的古拙的风格与特点。

然而细细阅读,你不禁会发现,楚汉之风不能仅仅称之为浪漫主义之风,其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存的,二者相融,各取其长,只是那浪漫之风过于耀眼,使人们忽略了隐藏在黑暗角落边的现实主义。

楚地的浪漫主义源于中国南方社会的远古传统,代表人物有屈原、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国北方逐渐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宣扬而脱离了原始文化之时,南方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巫术文化与传统,它们经由庄子哲学的升华与屈原美学的美化,逐渐地步入了成熟的阶段,孕育出了楚地特有的浪漫主义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充满了想象,幻想色彩的浪漫主义空间里,不正存在着一个与浪漫相对的现实的自我,让我们看到一个执著、顽强而略带忧伤的真理的追求者?《离骚》中那如同原始神话般的浪漫想象,那炽热深沉的人格与情操,虚实之间,浪漫与现实之间,构成了美妙的文学,酝酿出了楚地浪漫主义之美。

经过数年的楚汉之争,楚地的浪漫主义文化并没有随时间的变迁与战争的纷乱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汉朝从许多方面承袭了、延续了楚地的浪漫主义传统。毕竟,汉也起源于楚地,汉代将楚地文化稍作改进,在原先过多的浪漫主义之中加入了现实主义,其实际、实用性更强,如汉代文学的比较高成就——汉赋。无论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还是班固的《两都赋》,都体现了汉赋极力运用夸张、铺陈、排比等手法,将文学堆砌的功夫发挥到极致。其中不乏大量描绘景物华丽、宏大之语,极力夸扬,气势恢弘,仿佛天上人间,带有些许浪漫的色彩,但其文字所描绘、修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回归现实,也不像之前的楚地文化,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再看壁画与雕塑,壁画已不再是伏羲、女娲等神话人物的承载体,而是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为一幅繁多、热闹的生活图景:人们耕种、劳作、生产、冶炼,生动而逼真。而汉代雕塑,大部分还较为粗糙,没有圆润、细腻、灵动之感,没有细节描绘,没有装饰,也没有个性表达,有的只是笨拙的外形,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却流露出一种古朴、实在、饱满的美。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简洁、粗犷、生动的外形,使人隐约感觉到其中萌发着一股运动的力量。它的简约外观诠释着浪漫主义所赋予的美丽韵致,而整体性的运动之势、力量之感,又突出了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如汉代铜塑“马踏飞燕”就是二者相融的结合体,集气势与古朴于一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从初期的浪漫大于现实,至后期的现实高于浪漫,抑或是浪漫现实各占半边天,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直相互依存着,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是一个神奇的、完美的组合,两者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截然相反的对立面,看似矛盾,却有共同之处,能够彼此相通、相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人们的审美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艺术的内涵。正是二者间的矛盾铸就了虚实之间的美,铸就了那份别样的楚汉风韵之美。

“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间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

……龙飞凤舞,不是别的,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相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狰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精神的美的体现。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规律。

艺术风格,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这本书我读过,确实很浅显易懂,而且是种美的享受.。

第一篇:美的历程》读后感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

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

《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总结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

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

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第二篇:就我个人而言,《美的历程》以及李泽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如果那样,就该“趋时合流”),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

因此,一个人文学者,就应该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作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写文章、出版著作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历程》就是这样做的。

比如“苏武的意义”一节,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挂冠服江边”,却不过回家睡觉,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李泽厚说:“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这样精辟的话岂是说得出来的?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

过去(也包括现在)一些学者专家教授流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

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哀莫大于心死。

[One]、龙飞凤舞“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间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

…………龙飞凤舞,不是别的,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Two]、青铜饕餮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相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狰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精神的美的体现。[Three]、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规律。艺术风格,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Four]、楚汉浪漫主义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Five]、魏晋风度人的主题文的自觉[Six]、佛陀世容[Seven]、盛唐之音[Eight]、韵外之致[Nine]、宋元山水意境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

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Ten]、明清文艺思潮市民文学浪漫洪流从伤感文学到《红楼梦》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生活积淀。

[Two]、农村生活小桥流水的唯美句子 (精选40句)

农村生活小桥流水的唯美句子【篇一】

1.在屋子后边的一片空地上,还有几种花,凤仙、月季、映山红、大丽菊、鸡冠花,各种各样,依着季节顺序,红如火,粉如霞,白如雪??朴素中拥有着非凡气质。在这些花的旁边,还有一丛竹。青嫩的叶,笔挺的竿,互相交错着,投下一片翠绿的浓荫。这时候,还有几株小小的笋,露出尖尖的脑袋,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

1.在屋子后边的一片空地上,还有几种花,凤仙、月季、映山红、大丽菊、鸡冠花,各种各样,依着季节顺序,红如火,粉如霞,白如雪??朴素中拥有着非凡气质。在这些花的旁边,还有一丛竹。青嫩的叶,笔挺的竿,互相交错着,投下一片翠绿的浓荫。这时候,还有几株小小的笋,露出尖尖的脑袋,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

2.别把满足他人的期望,奉为你生活的根本目标。

3.好美的田园生活,这才叫向往的生活吧!人美做的饭也肯定好吃。

4.乡村,没有城市的被污染了从而浑浊的空气,但却有着清晰可见的闪烁着的点点繁星。而繁华的大城市呢,只有化工厂所排放出的污浊臭气,只有黑色与深蓝夹杂的由于摩天大楼的灯光太亮而看不清星星和月亮的天空,没有乡村的“日出而作”般平静的生活,更没有乡村细腻温柔的风景,由此我认为,乡村,自然较城市,美丽。虽然乡村的土地会更贫瘠些,但,这不是可以用双手改变的吗?

5.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屋宇,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作别有幽默的装潢,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恶多了。

6.我外婆就住在乡村,每年寒假,爸爸妈妈都带我去外婆家领略乡村生活的有趣:泉水里倒映着我愉快的笑脸;泥地上留着我欢快的脚印;长满绿树红花的山间回荡着我和伙伴们欢乐的笑声。乡村真美啊!

7.你现在所拥有的可能是别人羡慕不来的,人要知足常乐,天时地利的时候不多,良辰美景的时候也不多,且行且珍惜。

8.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这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

9.在城市生活久了还是想乡村生活,亲切的脸和风土民情;屋前那条河、那片田,屋后那座山、那片庄稼地。想着想着心都暖了!

10.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做一个舒适安稳的小窝,多余的房间分享给朋友一块儿来住,结识不同的朋友,还有些收入。

11.有时候真的太向往一双人、一片绿水青山、一座木屋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了。

12.清晨的阳光甚好,清爽淡然,迎面而来轻轻的温柔。

13.不辜负时光,不辜负流年,放慢脚步享受时光,寻一方田园安放心灵。

14.别一有事就要搞得全家跟热锅上的蚂蚱一样,谁都不欠你的,人要知足常乐知道吗!!

15.长大后越来越向往图画里这样绿意盎然的田园生活,就像小时候,那时大家没有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真实平淡。

16.清晨我走出家门,天已放晴,东边的天空依然是满天的云,太阳躲在云层后面,洒下缕缕金光,映成一片绯红的朝霞。路面上湿漉漉的,低洼处的积水映照着灰蓝的天和灰暗的云。雨后的空气异常清新,我舒展着酸痛的身躯,缓步来到郊外。

17.乡村生活千姿百态,每一个周末,都是属于你自己的浪漫。

18.大雪导致高速封路,绕路国道,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北方乡村的民房,跟我想象中一样。旁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旁边一片雪茫茫的田野,忽然感觉,四季分明的地方真好。

19.在乡村,我喜欢秋雨,它清脆、灵动、随和,在果子熟了的时候,以柔丽清新的旋律,犹如潺潺的清泉融进秋天,融入每个人的心灵。繁忙的农家也许只顾尽情地拥抱丰收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总是温情脉脉的演奏在人们的耳边。你瞧,浪漫的它,步踩着金黄的稻浪,立于收割后的大地,跳着华尔的轻盈,淅淅沥沥,不紧不慢,飘飘洒洒。细细地品味秋雨的舞姿,静心倾听秋雨的声音,在清新、淡雅、平静的雨境里,不由地畅想起关于秋雨的抒情。

20.我心目中的乡村,既没有城市间的繁华喧嚣,又有着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的气质。

21.人要知足常乐,现在每天都有人叫喊,工作压力大,你给锄禾日当午的比是天,给强者比当然不足,尤其困死自己,不如放松自己,要知足常乐。

22.窗外已是深秋初冬景象,细雨如丝蒙蒙,霜叶层层起伏,乡村炊烟袅袅,原野显得有些萧瑟却又透出无限的美。这样的景致正好。在最美的季节彰显最美的风骨。

23.现在人追求的生活,最理想的方式,是住在远离闹市的幽静的乡村,过着无拘无束惬意的生活。

24.如此的美好,有谁不渴望拥有呢?于是,田园生活,便成了我们心里不醒的梦,成了我们渴望的诗和远方。

25.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这才是理想中的生活。

27.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人生不要被安逸控制。

28.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庄户人家打开院门的声音,这种艳俗的色彩以及拙朴的音响与这大片的麦穗、蹒跚前行的牛群最为亲和。往前再行,在民宅集居的远处有一酒肆,店号为“快活林”。心里甚欢,脚下生风,仿佛沾上点中国功夫的仙气。

29.春天是乡下最美丽的季节。各种花儿含苞待放,像个个羞涩的小姑娘;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多彩的世界;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农民伯伯驱赶着共黄牛在耕田,黄牛身后跟着许多八哥和白鹭,它们有的低飞,有的跳跃着捉小虫;小鸭子也来凑热闹,在水中游来游去,嬉戏着。

30.只有在乡村的土地上方能看出秋雨的神韵,漫步田埂,手举雨伞,听雨声淅沥在伞面上跳跃,心就会不由地想跟其舞动。斜伞仰望,那颗颗雨滴如粒粒圆滑的晶莹,饱满地从天际飘落。如果再丢掉雨伞,闭上双眼,任雨丝滑过面庞,淋漓的清凉会让每一根心弦随之颤动,迅速产生一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此时若再情不自禁的将雨伞转上一圈,雨滴会向四周飞溅,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涡轮,秋雨里便多了一些童趣和欢乐。

31.拼搏吧,奋斗吧,你枕边的书,手中的笔,桌上的纸,终将带你振翅高飞!

32.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知足并努力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人生苦短乐更长,知足才能常乐!

33.向往的田园生活,老家的'葡萄熟了。打包行囊,准备出发。

34.偶尔几声狗叫,几声鸡鸣,让人恍若置身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旅游不一定到风景区,多到乡村走走,听小桥流水,看炊烟袅袅,感受生活的简单和美好

35.安静的时候,喜欢看花看树,看日子深深浅浅;听风听雨,听流年嘀嘀嗒嗒。似乎每一个触手可及的今朝,都是染了香味的静好。想来,这就是尘世的幸福吧。

36.向往远离喧嚣的城市,返朴归真,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

37.生活总是这样,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因为知足,所以幸福,因为珍惜,所以长久。

38.我想和你回归田园,找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消磨时光,忘却生活的喧嚣与纷扰,慢悠悠地生活,给灵魂一个停歇的时间。

39.到处洋溢着绿色,连空气也飘着青草味。

40.绿柳堤岸,贺江之水蜿蜒潺潺。群上如黛,姑婆仙境银练溅玉。炊烟袅袅,乡村古道静谧祥和。

〖One〗、小桥流水接平沙,何处行云不在家。毕卓未来轻竹叶,刘晨重到殢桃花。

〖One〗、小桥流水接平沙,何处行云不在家。毕卓未来轻竹叶,刘晨重到殢桃花。

〖Two〗、小桥流水。一迳修篁里。走马章台人未老。只爱明窗净几。

〖Three〗、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

〖Four〗、清梦到、小桥流水,翔蓬深处。去岁滦京犹望远,今年谈宴知谁与。想荷翻、翠盖饱凉。

〖Five〗、吹彻瑶笙鹤未还,小桥流水碧潺潺。

〖Six〗、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柳影人家起炊烟,彷佛似江南岸。

〖Seven〗、夹道修篁接断山。小桥流水走平田。

〖Nine〗、花如雪。小桥流水,不胜愁绝。横梢翦入生绡墨。

〖Ten〗、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

1〖One〗、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

1〖Two〗、叮咛记取儿家。碧云隐映红霞。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1〖Three〗、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望小桥流水。

1〖Four〗、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浅衫深袖倚门斜。只缘些子意,消得百般夸。

1〖Five〗、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

1〖Seven〗、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1〖Eight〗、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Nine〗、清梦到小桥流水,翔蓬深处。去岁滦京犹望远,今年谈宴知谁与。想荷翻翠盖饱凉。

20、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2〖One〗、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Two〗、小桥流水,一树雪香瘦。故人今夜月,相思否。

2〖Three〗、桃花院落,小桥流水柳依依。正是清明天气,茅草池塘鲜丽,何处不相宜。

2〖Four〗、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而今杖履,青霞洞府,白发樵夫。

2〖Five〗、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

2〖Six〗、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

2〖Eight〗、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

2〖Nine〗、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0、峥嵘秋气动千崖。川平晚照回。小桥流水送吟鞋。无人觉往来。

3〖One〗、恼乱春愁处。小桥流水人来去。沙岸浴鸥飞鹭。谁画江南好处。

3〖Two〗、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3〖Three〗、三两渔庄老树边,渔娃补网橛船头。板桥茅屋湖南埭、带雨拕花更可怜。

3〖Four〗、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

3〖Five〗、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3〖Seven〗、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3〖Eight〗、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柳影人家起炊烟,彷佛似、江南岸。

3〖Nine〗、欹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

炊烟袅袅又见雾里朦胧的故乡小桥流水安静倾诉着地老天荒斯人纤手撷花只为红颜笑誓守今生携手倚闲阳花开年少梦里不见不散的轻狂西湖泛舟也曾经叹过世事无常几度何时月下的你素点清妆可一点便十年的寒窗不尽的流年我为你泪染矜裳却不知你已诉尽离殇浅浅的道一句别来可是又无恙杯酒入肚却难断愁肠丝竹声悠悠高歌一曲牡丹江浮生若梦浅笑也彷徨三世轮回遇见你却自道寻常又何必叹生死两茫茫泪千行泪时廊一场伤笑彷徨倚闲阳梦里难思量红颜妆岁月凉又是易韶光春秋复覆水难收旧时狂笑彷徨岁月凉梦里难思量浮生着梦浅笑也彷徨天不老地难荒何时低吟世事沧又何必叹生死两茫茫----《写在最初的流年》

看腻了大漠孤烟听腻了小桥流水,偶尔也想等一个最平凡的拥抱。

看腻了大漠孤烟听腻了小桥流水,偶尔也想等一个最平凡的拥抱。

你是我人生中遇到最美风景、世间的繁华都市,却不是需要的停泊,小桥流水人家。

郊区的一座小别墅里,环境优美,小桥流水,数目峥嵘,花草芬芳。

缘始青丝三千丈,靥面娇娘玉面郎,

〖One〗、如你所愿,牺我生死一刹送你倾国倾城江山如画,送你金砖玉瓦繁华人家,送你月上重楼情深一场,送你今世今日母仪天下.

古风若是一枝梅花,清明丝雨泠泠洒,折一枝,泣露白梅花。

小桥流水,大漠斜阳,我再没见过那个没有名字的男人。

小桥流水,独上高楼,飞花似梦,烟雨如愁。前世的一次回眸,换来今生的相守。浩渺如烟的岁月,化作点点哀愁,遗落在江南烟雨中。为你焚香,散落一抹忧伤。为我守望,空余一悸心伤。潮起潮落,月缺月又圆。缘起缘灭,轮回落凡间,天上人间醉无眠。

宫商角徵羽,幻化古镜,声声入耳,声声清凉;那把古筝,那位佳人,绿树轻风,小桥流水,巷里他人,沉醉其中,于是我便在那悦耳天籁之中,驻足青苔之上,凝看桥影迷离

突然很想去旅行,看看大草原的辽阔,看苏杭的小桥流水人家,看五岳山峰的壮丽,看漓江的风景如画,还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看**铁塔下的万家灯火,看古老的欧洲建筑,听雪花落地的声音,看日月星辰、世间万象如果我现在就要出发,你跟不跟我走?我会一辈子疼你携手白头

在我们的尘世情怀中,不只是琴棋书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上一句是枯藤老树昏鸦

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One]、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Two]、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近来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Three]、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取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Four]、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Three]、50字美文摘抄及点评

〖One〗、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Two〗、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Three〗、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Four〗、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Five〗、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Six〗、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Seven〗、《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取、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Eight〗、“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Nine〗、“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Ten〗、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1〖One〗、“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诗人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生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1〖Two〗、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1〖Three〗、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1〖Four〗、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1〖Five〗、《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1〖Six〗、《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1〖Seven〗、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1〖Eight〗、《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1〖Nine〗、全文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惋惜。

20、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One〗、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Two〗、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Three〗、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Four〗、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2〖Five〗、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比较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Six〗、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2〖Seven〗、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2〖Eight〗、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Nine〗、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30、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One〗、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3〖Two〗、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3〖Three〗、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3〖Four〗、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3〖Five〗、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3〖Six〗、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3〖Seven〗、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3〖Eight〗、《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3〖Nine〗、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40、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4〖One〗、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4〖Two〗、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4〖Three〗、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4〖Four〗、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4〖Five〗、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荷塘月色

4〖Six〗、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4〖Seven〗、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体现生活美学的句子摘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的历程佳句摘抄、体现生活美学的句子摘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Tags: 摘抄 美学 句子 体现 生活

猜你喜欢